⩥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青史耀华
(相关资料图)
编辑|青史耀华
«——【·孙悟空角色造型溯源·】——»
艺术作品的经典化离不开艺术典型的成功塑造,《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长久流传离不开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成功。
《大闹天宫》《金猴降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诸多西游动画影片的成功也得益于其中孙悟空动画形象的成功塑造。
相较于其他影视作品,动画作品中的角色造型可能更为重要。
孙悟空极有可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唯一一张名片。
从我国最早推出的《铁扇公主》这部动画长片,到“中国学派’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然后到创造了当年 9.6 亿动画票房巅峰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始终是以孙悟空这一角色为中心,而世界电影也正是凭借这一角色来认知中国动画。
笔者认为近八十年来被搬上银幕的数十版孙悟空,其动画形象的呈现在基本呈现出三大类型特质。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绘制的孙悟空形象主要表现为民族印记深刻的正统美猴王。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动画走向市场,逐步商业化后则主要表现为低幼童稚化的小悟空,丧失光环的昔日大圣这两大类型特质。
«——【·民族印记深刻的正统美猴王·】——»
从上世纪50 年代初到80 年代中期,我国共有 31 部动画影片在全球各类电影节上斩获了 46 个奖项,因此也被国际称赞达到了全球一流水平,并且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风格。
西游题材的动画影片除去前文所提到的在动画片种和场景设计上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中国学派”在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上也呈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
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创作者赋予动画角色生命力的重要步骤,其最终呈现的形象不仅需要符合场景的风格和动画剧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展现角色性格。
笔者接下来将从外形设计、服饰设计和形体动作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外形设计:京剧脸谱造型·】——»
在《西游记》第一回中,孙悟空还未被其师傅菩提祖师赐名,在猴群中被称作石猴,因带领众猴成功进入水帘洞,被推举为王,将其本来的“石”字隐了称美猴王。
但论其外在形象,《西游记》中多次关于孙悟空的外形描写都可以说与“美”毫无关系:
第三十六回:“是个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真是生的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第四十四回:“磕额金睛幌亮,圆头毛脸无腮。咨牙尖嘴性情乖,貌比雷公古怪。”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貌似雷公的丑陋面貌在取经路途中化缘时还多次吓到普通百姓。
但对于万籁鸣先生来说,“美猴王”之“美”在于其“才能出众和品质高尚”,带着对孙悟空的喜爱之情所创作选择的动画形象自然也使其在视觉呈现上成为了真正的“美猴王”。
“猴戏”的脸谱属于神怪脸中的象形脸,所采用的构图和色彩都是要表现这一形象来设计的,不存在固定的谱式。
在画法上追求“意到笔不到”,重神似而没有刻意追求形似。“猴戏”的脸谱描绘对象孙悟空在外形上仍表现为“猴”的形象。
其脸谱的创作也参考了真实的猴脸来创作,再结合孙悟空的特点夸张化。
因而“猴戏”脸谱基本都包含了中心红面、外缘染白,尖嘴缩腮等猴子的特点再有眼睛周围绕有黄圈,眉毛纵穿一线来表现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其最著名的脸谱形象基本上有五类,即蝴蝶形、倒栽桃、反葫芦、草鞋底、一口钟。
其中“倒栽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鸡心型,主要特征是外围白色的轮廓包裹着的中心红面呈“鸡心”形,是沿用时间最长的一类。
在清代升平署所制戏曲人物画册中所记载的孙悟空就是这种脸谱格式,这也是对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形象影响最大的一个形式。
虽然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主要形象呈现为个“马脸”造型,但在影片开场时回顾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片段时,其面部依然选用的是一个典型的“倒栽桃”式的“猴戏”脸谱造型。
1958 年出品的《火焰山》和《猪八戒吃瓜》两部包含孙悟空形象的动画影片都带有戏曲脸谱的印记,孙悟空的脸上都似“猴戏”脸谱一样面中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倒栽桃”形。
1981年的《小八戒》因为与《猪八戒吃瓜》同属于剪纸片,其孙悟空的剪纸造型基本一致。
1961年至1964 年的《大闹天宫》邀请道路中国著名漫画家、装饰画家张光宇先生担当人物造型设计。
“张先生的装饰艺术创作从根本上源自于我国的传统艺术……采用京剧脸谱的夸张变形,增强角色形象性格特点的艺术手法一直是装光宇创作的一个特点。”
张光宇先生在 1945年绘制的漫画《西游漫记》中所创作的孙悟空造型就不难看出京剧“猴戏”脸谱的影子,其面部呈现出一个较为儿童化,有着白底红心脸的孙悟空形象。
在色彩的运用上,张光宇大胆的运用红、黄、黑、白这几种中国传统“五原色”中的颜色进行创作,既增添了其中国韵味又表现出较强的装饰性风格。
为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设计的孙悟空形象是张光宇先生结合自己早年创作的漫画作品《西游漫记》中的孙悟空造型进行再创作而完成。
因而也带有明显的京剧脸谱特征:面部整体外围轮廓为白色,面中是红色的桃心形状。
但万籁鸣先生认为这三个形象仍然过于复杂,留有装饰画扁平化的特点,不够符合他对孙悟空“形象突出,线条简练,色彩鲜明”的三点要求,不适宜直接进行动画创作。
严定宪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三修改后。
最终有了我们熟悉的脸若蟠桃,面中呈红色心形,有着绿色眉毛,咖色腮毛的美猴王形象。
在对张光宇版孙悟空形象进行再修改时,严定宪放大了孙悟空的眼部,拉宽了两眼间的间距使其形象更加卡通化显得更加可爱。
同时扩大了面中红色桃心的面积,使孙悟空的面部变得加立体。
面中红色的桃心形与绿色的眉毛相搭配正是一个倒放着的桃子,这既结合了猴子吃桃的习性也传达了孙悟空明快向上的人物性格,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
“这是非常经典的美猴王形象,以至于几十年来绝少有人对这一形象进行改造。”
《大闹天宫》之后陆续推出的《丁丁战猴王》《人参果》《金猴降妖》和《宝莲灯》等一系列动画中大多采用了类似造型,只是根据影片需要对其进行了微调。
如《金猴降妖》选取的是孙悟空跟随唐僧西天取经途中三打白骨精的片段。
此时的孙悟空历经了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跟随唐僧上路前去西天取经。
在时间上已经过去了五百余年,相较于大闹天宫时期已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变得更加成熟,因而在身型上更偏向于成人,身材更加魁梧壮实,更有阳刚之气。
而不再是《大闹天宫》中的略显单薄的少年身型比例。
《金猴降妖》中的孙悟空因为面对师傅和兄弟的误解被赶走。
其表情造型相对于《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青春昂扬、自信乐观而也转变为更符合情节被师傅赶走的严肃忧郁、苦闷失意也更像是历经苦难后的成年人。
在孙悟空的形体设计上,《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身型比例较为接近原著中对其“身不满四尺”的描述。
头身比例约为 1:3,相较于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其他角色来说较为矮小。
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身型比例虽然仍然不是标准人物七到八个头的比例,但是其五头身综合表现了猴子肢体的灵活和人类丰富的肢体语言。
同时,孙悟空的肢体动作有了明显的动作倾向性,其臂形和腿形常呈现出戏曲舞台上人物圆、曲、收的动作倾向特点,塑造了一个静中有动的动画造型。
«——【·服饰设计:传统符号元素·】——»
美国电影评论家路易斯·詹内蒂说:“服装是影片中的另一语言系统,如同电影导演使用的其他语言系统一样,它可以是复杂的和具有揭示作用的象征性表达形式。”
服饰在动画电影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视觉手段,还可以直观地展现角色的身份地位,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服饰也根据其身份的变化有所不同。
在《西游记》原著中,“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在面对天兵天将讨伐时给出了这样的描述:
第四回:这巨灵神睁眼观看,真好猴王: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眉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馨。尖嘴咨牙强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
这时候的孙悟空形象是十分帅气的,“金冠”“金甲”在身,显得威风凛凛,也十分符合他当时欲于玉皇大帝平起平坐,自称“齐天大圣”的意气风发的状态。
在西天取经时期,《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整体服饰的描述有:
第三十一回:“那猴才跳下崖,撞入洞里,脱了妖衣,整一整锦直极,束一束虎皮裙,执了铁棒,径出门来。”
孙悟空追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后,唐僧曾对孙悟空道:“你这个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
自此时,孙悟空又被称为孙行者。
行者在佛教当中是指行脚乞食的苦行僧,尽管出家修行但并没有剃度的佛家子弟。
唐僧在为孙悟空取名行者后,悟空的服饰也不再如同大闹天宫时期那样光鲜亮丽,经常身着棉布直禄,更贴近于普通僧人打扮。
《铁扇公主》中孙悟空的服饰就贴近于行者这一身份。
虽然在形体动作上这一版本的孙悟空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美式动画风格,但其穿着的服饰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和尚服,头戴僧帽金箍、身着黑灰色僧服、束腰带。
孙悟空属于猴,属于兽的部分并未因为被压五百年而完全被抹去,因而在《西游记》中他为自己找到的第一件装束便是棒杀恶虎取下来的虎皮。这虎皮裙也成了孙悟空的标识性服饰之一。
«——【·参考资料·】——»
[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宫承波.中国动画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卢斌,郑玉明,牛兴侦.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李杰.动画编导:短片制作[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5] 张慧临.“动画+”:中国影视动画产业转型升级研究[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标签: